当前位置:首页 >> 诗句欣赏

剪红烛诗句(关于红烛的爱情诗句)

发布时间:2023-03-04 文章标签: 诗人 作者:yanzhuang 阅读(4)

1.有关红烛的唯美古诗词1、《浣溪沙》(宋)晏几道家近旗亭酒易酤,花时长得醉工夫。伴人歌笑懒妆梳。户外绿杨春系马。床前红烛夜呼卢,相逢还解有情无。2、《虞美人 听雨》(宋) 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3、《菩萨蛮·画檐细雨偏红烛》(宋) 舒亶画檐细雨偏红烛。疏星冷落排寒玉。赌得碧云篇。金波更涉船。樽前当日客。行色垂杨陌。天阔水悠悠。含情独倚楼。4、《浣溪沙》(宋) 舒亶金缕歌残红烛稀。梁州舞罢小鬟垂。酒醒还是独归时。画栋日高来语燕,绮窗风暖度游丝。几多落叶上青枝。5、《浣溪沙》(宋) 赵彦端花下凭肩月下迎。避人私语脸霞生。画堂红烛意盈盈。病酒一春愁与睡,倚阑终日雨还晴。强移心绪作清明。2.赞美蜡烛的诗句12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5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他人李煜 【句】 乌照始潜辉,龙烛便争秉。(以下《孔帖》)田娥 【杂曲歌辞·夜夜曲】 愁人夜独伤,灭烛卧兰房。只恐多情月,旋来照妾床。*** 【杂曲歌辞·第六彻】 闺烛无人影,罗屏有梦魂。近来音耗绝,终日望君门。张仲素 【杂曲歌辞·宫中乐】 月彩浮鸾殿,砧声隔凤楼。笙歌临水槛,红烛乍迎秋。薛维翰 【杂歌谣辞·古歌】 美人闭红烛,烛坐裁新锦。频放翦刀声,夜寒知未寝。陈叔达 【自君之出矣(一作贾冯吉诗)】 自君之出矣,红颜转憔悴。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陈叔达 【自君之出矣(一作贾冯吉诗)】 自君之出矣,明镜罢红妆。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杨师道 【咏舞(一作杨希道诗)】 二八如回雪,三春类早花。分行向烛转,一种逐风斜。蒋维翰 【古歌二首】 美人闭红烛,独坐裁新锦。频放剪刀声,夜寒知未寝。孟浩然 【同张将蓟门观灯】 异俗非乡俗,新年改故年。蓟门看火树,疑是烛龙燃。韦应物 【同褒子秋斋独宿】 山月皎如州核备烛,风霜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张继 【饮李十二宅】 重门敞春夕,灯烛霭馀辉。醉我百尊酒,留连夜未归。顾况 【山春洞】 引烛踏仙泥,时时乱乳燕。不知何道士,手把灵书卷。权德舆 【册毁玉台体十二首】 空闺灭烛后,罗幌独眠时。泪尽肠欲断,心知人不知。韩愈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月池】 寒池月下明,新月池边曲。若不妒清妍,却成相映烛。张仲素 【宫中乐五? 无题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3.红烛颂诗歌红烛颂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既制了,便烧着!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氏者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我们是烛下的朵朵烛花,在她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我们是细雨里的棵棵小草,在她的滋润下茁壮成长。4.100字的,赞美老师的红烛颂诗歌对联:西席桃李满桑梓 东坦龙蛇尽楷模 十载寒窗九云壮志 八方结交七尺男儿 遵循六规五讲四美三德两点一线 学必可成 夜夜点灯终会蟾宫折金桂十卷e68a84e8a2adaf诗赋九章勾股 八索文思七纬地理 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 诲人不倦 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 诗歌:老师 像蜡烛 用自己的生命 照亮了一个个小天地 给学生们带来光明 逐渐燃烧着自己 您走进了大花园 看到了含苞欲放的花蕾 您的深情像甘露一样 滋润可爱的生灵 呵 园丁歌词:送您一束鲜花表达我们对您的敬意;送您一首动听的歌曲,给您带来一丝甜蜜.老师——您辛苦了,是您带我们走过风雨,是您用知识的营养将我们哺育,却从来不求回报与索取.是您给我们解答一道道难题,是您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轻易说放弃.从此我们的生命中,随时充满了欢喜.少了许多烦恼,增添了一份坚毅.又是一个收获的秋季,您仍紧握手中彩色的画笔.描绘着美好的蓝图,滋润着祖国的桃李.深夜里您还在认真地备课,睡梦中您仍回味着我们成功的乐趣.我们是春天里盛开的鲜花,是您给我们奏出美妙的旋律.您是辛勤的园丁,我们会牢记您的谆谆话语.走好生命中的每一步,友爱,健美,求实,进取!老师的眼睛老师的眼睛,像夜晚的月亮,我们是一颗颗星星,在老师的微笑里,闪烁闪烁。老师的眼睛,像一望无际的海洋。我们是一条条小鱼,在老师的怀抱里,快乐的游来游去。老师的眼睛,像蓝色的天空。我们是一朵一朵白云。在她的注视下,自由的飘来飘去,老师的眼睛,像一面镜子。能照亮我们的心灵。5.积累红烛的诗5首1 当我在夜里独赴幽会的时候,鸟儿不叫,风儿不吹,街道两旁的房屋沉默地站立着. 是我自己的脚镯越走越响使我羞怯. 当我站在凉台上倾听他的足音,树叶不摇,河水静止像熟睡的哨兵膝上的刀剑. 是我自己的心在狂跳__我不知道怎样使它宁静. 当我爱来了,坐在我身旁,当我的身躯震颤,我的眼睫下垂,夜更深了,风吹灯灭,云片在繁星上曳过轻纱. 是我自己胸前的珍宝放出光明.我不知道怎样把它遮起. 2 若是你要忙着把水瓶灌满,来吧,到我的湖上来吧. 湖水将回绕在你的脚边,潺潺地说出它的秘密. 沙滩上有了欲来的雨云的阴影,云雾低垂在丛树的绿线上,像你眉上的浓发. 我深深地熟悉你脚步的韵律,它在我心中敲击. 来吧,到我的湖上来吧,如果你必须把水瓶灌满. 如果你想懒散闲坐,让你的水瓶飘浮在水面,来吧,到我的湖上来吧, 草坡碧绿,野花多得数不清. 你的思想将从你乌黑的眼眸中飞出,像鸟儿飞出窝巢. 你的披纱将褪落到脚上. 来吧,如果你要闲坐,到我的湖上来吧. 如果你想撇下嬉游跳进水里,来吧,到我的湖上来吧. 把你的蔚蓝的丝巾留在岸上;蔚蓝的水将没过你,盖住你. 水波将蹑足来吻你的颈项,在你耳边低语. 来吧,如果你想跳进水里,到我的湖上来吧. 如果你想发狂而投入死亡来吧,到我的湖上来吧. 它是清凉的,深到无底. 它沉黑得像无梦的睡眠. 在它的深处黑夜就是白天,歌曲就是静默. 来吧,如果你想投入死亡,到我的湖上来吧. 3 我一无所求,只站在林边树后. 倦意还逗留在黎明的眼上,露泣在空气里. 湿草的懒味悬垂在地面的薄雾中. 在榕树下你用乳油般柔嫩的手挤着牛奶. 我沉静地站立着. 我没有说出一个字.那是藏起的鸟儿在密叶中歌唱. 芒果树在村径上撒着繁花,蜜蜂一只事会嗡嗡飞来. 池塘边湿婆天的庙门开了,朝拜者开始诵经. 你把罐儿放在膝上挤着牛奶. 我提着空桶站立着. 我没有走近你. 天空和庙里的锣声一同醒起. 街尘在驱走的牛蹄下飞扬. 把汩汩发响的水瓶搂在腰上,女人们从河边走来. 你的钏镯丁当,乳沫溢出罐沿. 晨光渐逝而我没有走近你. 4 我在路边行走,也不知道为什么,时忆已过午,和竹枝在风中簌簌作响. 横斜的影子伸臂拖住流光的双足 布谷鸟都唱倦了. 我在路边行走,也不知道为什么. 低垂的树荫盖住水边的茅屋.有人正忙着工作,她的钏镯在一角放出音乐. 我在茅屋前面站着,我不知道为什么. 曲径穿过一片芥菜田地和几层芒果树木. 它经过村庙和渡头的市集. 我在这茅屋面前停住了,,我不知道为什么. 好几年前,三月风吹的一天,春天倦慵地低语,芒果花落在地上. 浪花跳起掠过立在渡头阶沿上的铜瓶. 我想三月风吹的这一天,我不知道为什么. 阴影更深,牛群归栏. 冷落的牧场上日色苍白,村人在河边待渡. 我缓步回去,我不知道为什么. 5 我像麝鹿一样在林荫中奔走,为着自己的香气而发狂. 夜晚是五月正中的夜晚,清风是南国的清风. 我迷了路,我游荡着,我寻求那得不到的东西,我得到我所没有寻求的东西. 我自己的愿望的形象从我心中走出,跳起舞来. 这闪光的形象飞掠过去. 我想把它紧紧捉住,它躲开了又引着我飞走下去 我寻求那得不到的东西,我得到我所没有寻求的东西. 6 手握着手,眼恋着眼;这样开始了我们的心的纪录. 这是三月的月明之夜;空气里有凤仙花的芬芳;我的横笛抛在地上,你的花串也没有编成. 你我之间的爱像歌曲一样地单纯. 你橙黄色的面纱使我眼睛陶醉. 你给我编的茉莉花环使我心震颤,像是受了赞扬. 这是一个又予又留,又隐又现的游戏;有些微笑,有些娇羞,也有些甜柔的无用的抵拦. 你我之间的爱像歌曲一样单纯. 没有现在以外的神秘;不强求那做不到的事情;没有魅惑后面的阴影;没有黑暗深处的探索. 你我之间的爱像歌曲一样的单纯. 我们没有走出一切语言之外进入永远的沉默;我们没有向空举手寻求希望以外的东西. 我们付与,我们取得,这就够了. 我们没有把喜乐压成微尘来榨取痛苦之酒. 你我之间的爱像歌曲一样的单纯. 7 他天天来了又走了. 去吧,把我头上的花朵送去给他吧,我的朋友. 假如他问赠花的人是谁,我请你不要把我的名字告诉他____因为他来了又要走的. 他坐在树下的地上, 用繁花密叶给他敷设一个座位吧,我的朋友. 他的眼神是忧郁的,它把忧郁带到我的心中. 他没有说出他的心事;他只是来了又走了. 8 他为什么特地来到我的门前,这年轻的游子,当天色黎明的时候? 每次我进出经过他的身旁,我的眼睛部被他的面庞所吸引. 我不知道我是应该同他说话还是保持沉默.他为什么特地到我门前来呢? 七月的阴夜是黑沉的;秋日的天空是浅蓝的,南风把春天吹得骀荡不宁. 他每次用新调编着新歌. 我放下活计眼里充满雾水.他为什么特地到我门前来呢? 9 当她用急步走过我的身旁,她的裙缘触到了我. 从一颗心的无名小岛上忽然吹来了一阵春天的温馨. 一霎飞触的撩乱扫拂过我,立刻又消失了,像扯落了的花瓣在和风中飘扬. 它落在我的心上,像她的身躯的叹息和她心灵的低语. 10 不要把你心的秘密藏起,我的朋友! 对我说吧,秘密地对我一个人说吧. 你这个笑得这样温柔,说得这样轻软的人,我的心将听着你的语言,不是我的耳朵. 夜深沉,庭宁静,鸟巢也被睡眠笼罩着. 从踌躇。6.有什么赞美蜡烛的诗句暖香红焰一时燃,缇幕初垂月落天。堪恨兰堂别离夜,如珠似泪滴樽前。1、日暮汉宫传蜡烛(唐·韩翎·《寒食》)2、蜡烛有心还惜别(唐·杜牧·《赠别二首》)3、蜡烛泪流羌笛怨(唐·冯延巳·《鹊踏枝·几度凤楼同饮宴》)4、锦筵红蜡烛(唐·皇甫松·《摘得新·酌一卮》)5、筵中蜡烛泪珠红(唐·皇甫松·《竹枝》)6、蜡烛有心还惜别(唐·杜牧·《赠别二首之二》)7、画戟门开蜡烛红(唐·白居易·《夜归》)8、蜡烛到明垂泪(宋·晏殊·《破阵子·海上蟠桃易熟》)9、蜡烛半笼金翡翠(宋·苏轼·《南乡子·何处倚阑干》)10、蜡烛销成红泪(宋·贺铸·《忆仙姿/如梦令》)11、蜡烛花中月满窗(宋·毛滂·《浣溪沙》)12、残蜡烛(宋·赵师侠·《鹧鸪天·爆竹声中岁又除》)13、蜡烛有心还惜别(唐·杜牧·《赠别二首》)14、石家蜡烛何曾剪(唐·李商隐·《牡丹》)15、光射头盘蜡烛红(唐·曹唐·《长安客舍叙邵陵旧宴,寄永州萧使君五首》)16、香蒙蜡烛时时暗(唐·徐铉·《梦游三首》)17、蜡烛泪流羌笛怨(唐·冯延巳·《蝶恋花·窗外寒鸡天欲曙》)18、一路春风蜡烛烟(宋·宋白·《宫词》)19、不用司宫排蜡烛(宋·宋白·《宫词》)20、传报所司分蜡烛(唐·王建·《宫词》)7.红烛颂的诗集《红烛》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既制了,便烧着!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红烛》这首诗是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红烛也是火鹤的别名。《红烛》这首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既是对红烛精神的提炼,也是诗人对自己的勉励:不惜牺牲,无私奉献。诗的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形成浓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示执著追求的心迹,有很强的感染力。这首《红烛》是闻一多诗集《红烛》的开卷“序诗”,而1923年9月出版的这个集子又系诗人公开刊行的第一部诗集,由此可知该诗在闻一多诗歌艺术生涯中的奠基性地位。解读《红烛》,也就为我们破析诗人的内心世界、心理结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起点,须知,闻一多正是从《红烛》时代起步,走上了一位现代诗人的创作道路。同“五四”时代的其他一些诗人比较,闻一多显然对中国传统诗学的感情更为深厚,在接受西方诗学营养的同时,他未曾放弃过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研习、摹写,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是最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其传世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当然亦是烂熟于心的,就这样,“红烛”作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就被现代诗人闻一多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下来。当他为自己第一个诗集题名作结时,“红烛”也就首先清晰地浮现了出来,这就是《红烛》诗集的取名及《红烛》序诗的缘起。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见诗人闻一多在其创作的第一个阶段的心理特征:他不是单纯的自我表现、自我刻画(尽管他对自我表现的《女神》颇为欣赏)。自我表现、自我刻画的西方浪漫主义诗学并没有在他的心灵世界居统治地位;诗人的自我抒写有意识地附着在一定的“模式”当中,他对“模式”的体认与他对自身的体认在同时进行,这些创作心理都显然与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有关,所以说,《红烛》意识结构的表层洋溢着传统诗学的余香。但是,《红烛》显然又不是李商隐《无题》的现代翻版。诗中到处充满了现实的投影、时代的声音,诗人属于“五四”的、属于个体的那个“自我”与属于传统文化的、属于民族心理沉淀的“自我”又是如此错综复杂地绞结在一起,互相有补充、有说明、有申发,但更有矛盾、冲突,由此而诞生了一首奇特的《红烛》。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红烛8.是赞美蜡烛的 全部诗句无题作者:【李商隐】 年代:【唐】 体裁:【七律】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杜牧【赠别二首】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五代-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唐代·李商隐《夜雨寄北》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唐诗三百首 , 国中古诗 , 高缓历孙中古诗 , 写雨 , 写景 , 思念爱情您问归期烂激,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扰链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像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著自己的孤独。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像。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像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时间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像,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姚培谦在《李义山诗集笺》中评《夜雨寄北》说:“'料得闺中夜深坐,多应说著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是魂飞到家里去。此诗则又预飞到归家后也,奇绝!”这看法是不错的,但只说了一半。实际上是:那“魂”“预飞到归家后”,又飞回归家前的羁旅之地,打了个来回。而这个来回,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对比。桂馥在《札朴》卷六里说:“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这着重空间方面而言,指的是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复对照。徐德泓在《李义山诗疏》里说:“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这着重时间方面而言,指的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环对比。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像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宋人王安石《与宝觉宿龙华院》云:“与公京口水云间,问月'何时照我还?'邂逅我还(回还之还)还(还又之还)问月:'何时照我宿钟山?'”杨万里《听雨》云:“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疏篷听到明。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这两首诗俊爽明快,各有新意,但在构思谋篇方面受《夜雨寄北》的启发,也是显而易见的。 (霍松林) 。《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诗集》,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反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构想之词,构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构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或写给友人)。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俗话说:小别胜新婚。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著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归期是何日,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构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月夜》就是通过构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著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著一个“情”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像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像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著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传情莫过于语言,“言为心声”,诗人想像夫妻二人团聚在一起,秉烛夜话,进行心灵的交流。“却话”是回溯追想,诗人此时构想彼时,而彼时正谈论此时,谈论的是巴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在这首短小的四句诗中两处出现“巴山夜雨”的字样,这种情况在一般的古诗中是绝少见的,形象、细腻、含蓄、深刻,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当时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他的妻小却远在长安(今陕西西安),长安在巴蜀东北,故称寄北。这是一首朴素的小诗。整首诗明白如话,明朗清新,没有起兴,没有典故?也不用象征。这在李商隐的诗里并不多见,他大部分作品以词采“华艳”著称。这首诗短短四句,只是娓娓道来: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归期。眼下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绵绵,池塘里秋水已满。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的巴山夜雨呢?一般说来,近体诗是要避免字面的重复的。可是在这首诗中,作者却好像刻意地重复著“巴山夜雨”这个短语,而巴山夜雨,也确实成为全诗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意象。这一意象在诗里出现两次,但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第一次出现的“巴山夜雨”,在“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是诗人现实中的背景,它点明诗人当时所在的时空位置:秋天、雨夜、巴山;也是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情愁的写照。巴山,这里代指蜀地,在李商隐时代,还是未被开发的“凄凉地”,唐代的另一诗人刘禹锡就曾感慨“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秋雨绵绵,秋夜漫漫,独处凄凉之地,诗人的身世之悲,漂泊之感,思念之情,一如巴山夜雨,池中秋水,淅淅沥沥,在心头漫溢。行笔至此,那凄苦的秋风秋雨,似乎已浸透纸背,寒入骨髓。然而,诗人此时笔锋一转:“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个温馨浪漫的画面,立刻取代了刚才的凄风苦雨。而此处的“巴山夜雨”,是在想像中,拉远成一个淡淡的记忆——那迷濛阴冷的秋夜,仿佛只为烘托西窗下这摇曳的红烛;那巴山淅淅沥沥的雨声,仿佛只为此时耳畔的喁喁私语伴奏。同样的巴山夜雨,瞬间变得如此温情脉脉,令人怀念。幸福也许就是这样,它需要对比、需要映照,在与过往不幸或者愁苦的比照中,现时的幸福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现吧?用现在人们常说的话,就是“忆苦思甜”。而在李商隐这里,就是与爱妻共剪西窗烛时,依偎一起遥望巴山夜雨。在诗人写下这样的诗句的时候,他实际上还是在“此时”遥望“彼时”的幸福,因为巴山夜雨还没有从现实的背景转化成回忆的背景,他只是在此时想像著、憧憬著自己在不远的未来,可以以那样的方式,幸福地遥望此时。但即使只是一种对幸福的遥望,也已经让诗人沉浸在某种幸福之中了。夜色中的巴山、池塘里的秋水,也因此被抹上一层诗意的美丽。有人考证,认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时作。那时诗 *** 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也有人认为此诗是诗人寄给长安友人而非妻子。但李商隐入梓州,与其妻去世,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去世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如果这样的推测成立,那么这首《夜雨寄北》,实在是一首伤心之作。诗人在巴山夜雨中对幸福的遥望,如果终究没能在现实里落脚,那它又是以怎样的伤痛结束?这一切今天的我们已无从知道,只是,当我们今天再读这首诗时,会不会感动于那样一种遥望?一边是天人永隔,一边还在浑然不知地深情遥望。在那音讯难通的时代,在那生离犹如死别的日子,他们的思念比之现代的情侣,是不是更深挚,更真切?诗人是否得到他遥望的幸福,我们不得而知,他也再无交代,但是,他的诗歌至少描述了这样一种可能:即使在巴山夜雨那样的愁苦中,幸福,也是可以遥望的。(来源:五车书斋)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从诗中“巴山”一语看来,诗写于巴蜀之地。李商隐曾经应聘到四川,任东川节度柳仲郢的幕僚,时间是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先于此一年,李商隐的妻子却已故去。给李商隐诗集作笺注的清代人冯浩,尽管认为诗题不必改作“寄内”(因为“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但内容却是“寄内”的。为此,他把诗的写作时间,推前至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按冯浩考证,李商隐这一年是在桂州(今广西桂林)郑亚的幕府。当年郑亚由于政敌的诬陷,被贬为循州刺史。李商隐未去循州,由水路经长沙,于次年回到长安。冯浩认为在归途中李商隐曾经“徘徊江汉、往来巴蜀”,“于巴蜀间兼有水陆之程”。《夜雨寄北》就是写在归途中经过巴蜀时。近人岑仲勉、陈寅恪曾经指出关于巴蜀之程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其实,冯浩也没有说得太死。他含糊地说,李商隐这时到过巴蜀,“玩诸诗自见,但无可细分确指”。可见,通常把《夜雨寄北》,说是李商隐寄给自己妻子的;这一说,似还可再斟酌。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他刚刚踏入仕途,就被卷进了牛、李的朋党之争中。(牛,牛僧孺;李,李德裕。朋党,官僚集团。)852年随柳仲郢入蜀,实属迫不得已。仕途多艰,妻子早逝,心境是悲凉的。几年以前,当他在徐州卢循正幕府时,他颇为踌躇满志。“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赠四同舍》)到四川以后,这种乐观情绪消失了。“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初起》)他断绝了与外界的交往,甚至与同府的幕僚也没有什么交谊。《夜雨寄北》,写得一往情深,而且诗寄的“君”,关切地问着他的归期,他也盼著与“君”“共剪西窗烛”。这个“君”,至少具备三个条件。一,以往过从较密;二,此刻仍有诗书交往;三,彼此心心相印。从现存的李商隐的诗文看来,有一个人可以成为这样的“君”,那就是晚唐的词人温庭筠。李商隐在徐州幕时,温曾有诗“秋日旅舍寄义山李侍御”。李商隐在四川时,也有三首诗寄赠温。温的出身较李要名贵些,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裔孙,但他也同样受到牛党令狐绹的排挤和压抑,晚年才做了方城尉与国子助教。如果没有相反的证据,大概可以说,《夜雨寄北》,是李商隐在梓州幕府时写给温庭筠的。这样,或许能更为精细地品味出诗中蕴含的情感内容。“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像,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绝句虽属短制,但也讲究结构的技艺。前人有言,绝句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显示了这种工夫。“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用示现的修辞方法,写出诗人的遐想。“共剪西窗烛”,可能溶化了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的诗境,但是由夫妇化为友朋,活用了,情味更浓。“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第四句显得更为精彩。“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承“共剪西窗”而来,为顺流之舟。在短小得只能有四句的绝句体裁里,毫不可惜地运用了重复句意,不能不谓之大胆。然而,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无单调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如果说,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写情,那么这一句的“巴山夜雨”却是以情写景。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友情。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卜料的期待,因而示现于将来的欣慰,又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不断起伏、跳跃,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调又是和谐、统一的。李商隐的诗,特别是他晚年的诗,感伤情绪很浓。这种感伤反映了时代的黑暗,反映了他个人遭遇的不幸。《夜雨寄北》,虽然有些欢欣的折光,总的看来,也是感伤的。只是这种感伤表现得很曲折、很深沉。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隐含了多少丰富的潜台词。这里似乎不是由於夫妻分离而感到的痛苦,实在是深深包含了诗人此时此地回顾一生的哀愁,隐含着对于现实的愤懑与绝望。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是朴实的,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这首《夜雨寄北》,表现了李商隐诗的另一种风格:质朴、自然,却同样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紫黯红愁无绪,日暮春归甚处?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恼乱横波秋一寸。斜阳只与黄昏近。 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最伤情、送客咸阳,佩结西风怨。 月色入高楼,相思两处愁。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 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 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

剪红烛诗句(关于红烛的爱情诗句)

句子推荐

Copyright © 鼎文句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20038372号 Power by ZBLOG版权 美文摘抄,高中800字作文,初中作文,读后感,日记,经典语句,经典句子,诗句大全尽在鼎文句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