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文杂篇

台湾游记美文(蜀南竹海游记美文)

发布时间:2023-03-05 文章标签: 我们 作者:yanzhuang 阅读(4)

名家游记散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经常看到散文吧?散文的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那么,你会写散文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名家游记散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名家游记散文 篇11.也许是因为我家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堂名是爱莲堂的缘故,因此对于我家老祖宗《爱莲说》作者周濂溪先生所歌颂的莲花,自有一种特殊的好感。倒并不是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是花中君子,实在是爱它的高花大叶,香远益清,在众香国里,真可说是独有千古的。年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旧时相传为莲花生日,又称观莲节,我那小园子里的池莲缸莲都开好了,可我看了还觉得不过瘾,总要赶到拙政园去观赏莲花,也算是欢度观莲节哩。2.从东部新辟的大门进去,迎面就看到新叠的湖石,分列三面,傍石植树,点缀得楚楚可观,略有倪云林画意。进园又见奇峰几座,好像是案头大石供,这里原是明代侍郎王心一归田园遗址,有些峰石还是当年遗物。这东部是近年来所布置的,有土山密植苍松,浓翠欲滴;此外有亭有榭,有溪有桥,有广厅作品茗就餐之所。从曲径通到曲廊,在拱桥附近的水面上,先就望见一小片莲叶莲花,给我们尝鼎一脔;这是今春新种的,料知一二年后,就可蔓延开去了。从曲廊向西行进,就是中部的起点,这一带有海棠春坞、玲珑馆、枇杷园诸胜,仲春有海棠可看,初夏有枇杷可赏,一步步渐入佳境。走过了那盖着绣绮亭的小丘,就到达远香堂,顾名思义,不由得想起那《爱莲说》中的名句“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八个字来,知道堂名就由此而得,而也就是给我们观莲的好地方了。3.远香堂面对着一座挺大的黄石假山,山下一泓池水,液早有锦鳞往来游泳,堂外三面通廊,堂后有宽广的平台,台下就是一大片莲塘,种着天竺种——千叶莲花,这是两年以前好容易从昆山正仪镇引种过来的。原来正仪镇上有个顾园,是元代名士顾阿瑛“玉山佳处”的遗址,在东败简亭子旁,有一个莲池,池中全是千叶莲花,据说还是顾阿瑛手植的,到现在已有六百多年,珍种犹存,年年开花不绝。拙政园莲塘中自从把原种藕秧种下以后,当年就开了花,真是色香双艳,不同凡卉察埋裤;第二年花花叶叶,更为繁盛,翠盖红裳,几乎把整个莲塘都遮满了。并蒂莲到处都是,并且一花中有四五蕊,七八蕊,以至十三个蕊的,花瓣多至一千四百余瓣。只为负担太重了,花头往往低垂着,使人不易窥见花蕊,因此苏州培养碗莲的专家卢彬士老先生所作长歌中,曾有“看花不易窥全面,三千莲媛总低头”之句,表示遗憾,其实我们只要走到水边,凑近去细看时,还是可以看到那捧心西子态的。今夏花和叶虽觉少了一些,而水面却暴露了出来,让我们欣赏那水中花影,仿佛姹娅欲笑哩。名家游记散文 篇2台北市的一家酒店里,一批台湾学者为我接风洗尘。席上一位美学家的夫人对我说:“台湾人最喜欢唱的大陆歌曲是‘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有些重要的活动还作为合唱的歌曲。”我一听,心里一动,立刻说:“我们那边最喜欢唱的台湾歌曲是《高山青》。”这首歌在大陆曾风靡一时,至今仍在传唱。于是,宴席上便轻轻回荡着两支歌的旋律,我和这批台湾学者的心似乎融会起来了。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这倒不尽然是看那“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从台北松山机场搭机,仅四十分钟就到了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这种小火车我们只有在祖国东北的深山老林子里才能见到。不过,它经过了改装,变成了纯粹的旅游性小火车,颇有古式小火车的模样和情调。也是那样的牵引机,也是那样的咣当咣当声,它使我们觉得时空倒退,引发了我们的思古幽情。穿过莽莽不尽的林海,不断爬高、上升,山下尚是阳光灿烂,上山渐渐地云雾浓稠。山岚云气漫入车窗又溢出车厢而去。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那股凉气给人的感觉不在温度,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那也是一个颇有古式风味的森林小火车站。售票和入站检票的方式都使人有一种瞬间感受——像是在另一个时代。这或许是台湾人搞旅游的一种独特方式,使人恍如隔世,以满足现代人所需要的古典文化感觉。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我自小练过脚板,如今抬腿一二十里也是寻常事。但是,陪同的台湾学者却不能都这样。加之一般车辆不让进山,这时便有人上来揽生意了。他们是山区的森林救护队,职责是救护在野林子里迷失的游客,现在却私下里搞“创收”。为躲避进山的门卫检查,让我们徒步穿过进口处,他们把车子停放在人所罕至的地方,然后,把我们送到深山更深处。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眼前骤然一亮,出现一泓水潭。它堪称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山上树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山林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又仿佛吸进去以后凝化在体内而不要吐出来。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蒙蒙的。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虽是盛夏亭午时分,正是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我们的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它是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大就成了“精”,成了“神”。其树龄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也近一个世纪了。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就在我抵台的前几周,一声焦雷,从神木贯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枯焦。两段横卧地上,一段还站着。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胆汁。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名家游记散文 篇3终于到了“湖山第一”的惠山了。登起云楼,楼虽不很高,但上下布置颇佳,不但可以纵目远眺,也很使人感到幽逸的情致。天下第二泉,这是一个多么会耸动人听闻的名词。泉旁环以石,上有覆亭,近亭壁上有“天下第二泉”署额。另外有乾隆御制诗碑一方,矗立泉边。我不禁想起这位好武而且能文的满洲皇帝。他巡游江南,到处题诗制额,平添了许多古迹名胜,也是怪有趣味的事情。为了路径的顺便,我们逛了一下锡山。山顶有龙光寺,寺后有塔。但我们因怕赶不及时刻回苏州,没有走到山顶便折回了。这样的匆匆,不知山灵笑我们否?梅园,是无锡一个有力的名胜。当我们刚到园门时,我们的心是不期然地充满着希望与喜悦了。循名责实,可以晓得这个园里应该有着大规模的梅树。可惜来得太迟了,“万八千株芳不孤”的繁华,已变成了“绿叶成荫于满枝”!然而又何须斤斤然徒兴动其失时之感叹呢?园里的桃梨及其它未识名的花卉,正纷繁地开展着红白蓝紫诸色花朵,继续着梅花装点春光的工作。走上招鹤亭,脑里即刻联想到孤山的放鹤亭。李君说,在西湖放了的鹤,从这里招了回来。我“幽默”一笑。至此,我紧张烦扰的心,益发豁然开朗了。口里非意识地念着昔年读过的“放鹤亭中一杯酒,楚山馨馨水鳞鳞”的诗句,与其说是清醒了悟,还不如说是沉醉忘形,更来得恰当些吧。离去管社山麓,乘着小汽船渡登鼋头渚。渚在充山麓,以地形像鼋头得名。这时,桃花方盛开,远近数百步,红丽如铺霞缀锦,春意中人欲醉。渚上多奇石,突兀俯偃,形态千般。我们在那里徘徊顾望,四面湖波,远与天邻,太阳注射水面,银光朗映,如万顷玻璃,又如一郊晴雪。我默然深思,忆起故乡汕埠—带的海岸,正与此相似。昔年在彼间教书,每当风的清朝,月的良夜,往往个人徒步海涯,听着脚下波浪的呼啸,凝神遥睇,意兴茫然,又复肃然。直等到远蜂云涛几变或月影已渐渐倾斜,才回到人声扰攘的校舍去。事情是几年前的了,但印象却还是这样强烈地保留着。当我们从管社山麓坐上车子,将与湖光作别的时候,我的离怀是怎样比湖上的波澜还要泛滥啊。名家游记散文 篇4总有那一片蛙声在南国的时候,我的窗前有那么一块低洼的草地,春天的日子来临,它便会生长许多的小草,甚至开出一些小小的花朵,招引一些蜜蜂在那里抖着金翅嗡嗡地飞。许多小孩子们,很喜欢在那块草地上采花或者玩一些他们认为好玩的游戏。这样的日子总是很温馨的,因为阳光、花草与小孩子们,足以把春天装点得美丽而又亲切,让人忍不住掩卷,心驰神往。但是在五月时,就会有一场场的雨水降临,雨水把草地旁的冬青树洗得很绿,那种很清凉的绿,并且注满整个的草地。于是孩子们用纸折起小小的.洁白的纸船,来到草地那片水洼子上,启航他们的小小的梦想。唯有月夜,那块草地是完全属于我的。这个时候夜安睡了,一轮皎洁的月儿来到水洼子上,映得那水好一片白。在白水之上,忽然有不知来于何处的小蛙,欢快地跌跌地跳跃,仿佛是要把那一轮月儿从水中端详个究竟,或者坐在月儿之上,让月儿浮托它走。小蛙们如同孩子,待它们游戏得尽情时,就一齐坐在水上唱歌。那就是在我的生命中离不去的蛙声了。惯于在夜里读书与写作的我,就极爱着那一扇窗,起起伏伏的蛙声,能让我的思绪飘浮,进入这样一个季节深处。但我却没有了南国的那一扇窗子,羁旅北京的日子长长,我的窗前,纵是也有这样一块草地,一簇绿柳,在春天的阳光里,还会有一树杏花装点。但是北国没有雨季,我看不到小孩子们折纸船的情景。北京是要到七月或者八月才会有雨,那是槐花开放时节了。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但即是这样的雨,仍不会积上一洼水,引来天使一般的小蛙,所以即使雨后有月,她也在这芬芳里找不到栖落与梳洗的地方。我固执地想,如是北京的槐花雨能够积成一个洼子,这样一个清浅的弥漫着槐花芬芳的水洼子,有一轮皎月把水映得银银的白,有一群天使般的小蛙,它们围着月儿唱歌,那该是多么的好啊。我常常在雨后的北京的夜里出走,我以为我是能够找到这样一个地方的,它就在某一扇窗下,甚至那窗前也有一个痴情展卷的学子,甚至水边,还留着孩童戏水的赤足的脚印。可是,我的出走,却并没有找到这样一个地方,我想终归是有这样一个地方的,是我没有找见它罢了。居京的月夜,于我它是散文化的时光,我在键盘上演绎着一个个的梦,情至深处,会忽然在某一段落,浮起一片蛙声,是南国的春宵里那天真烂漫的蛙鸣,初是浅浅低低的几声,孤独而悠远,渐渐地汇合起蛙的合唱,且愈来愈临近我的窗,仿佛就在那一簇柳下。此时人便恍惚地进入以往的时光,一颗羁旅中的心,忽然的一热,为之深深的感动。但待我有心凝神细细地聆听,却发现窗外是一片寂静,静得月的清辉飘落到柳叶儿上发生的细小的沙沙声都能够听到,只是没有了蛙声。哦,此时的我,这才感到深深的失落,原来那一片蛙声,它源于我的梦里,或者说,是那永远也拂不去的幻听了。春天的今夜,便又是这样,我打开了电脑,轻轻地敲出一段怀想的文字,不觉间窗外就有了一片蛙声,是如许的亲切,如许的温馨,它拂动着春夜的暖风,沿了情感的脉络缕缕入心。然我猛然地觉醒,却分明是,寂夜无边!人不由地发现,那暖暖的一缕情思,竟也就化成两滴浸冷的泪珠,冰凌般的挂在两腮。名家游记散文 篇5去年夏天,我们与S君夫妇在松堂住了三日。难得这三日的闲,我们约好了什么事不管,只玩儿,也带了两本书,却只是预备闲得真没办法时消消遣的。出发的前夜,忽然雷雨大作。枕上颇为怅怅,难道天公这么不做美吗!第二天清早,一看却是个大晴天。上了车,一路树木带着宿雨,绿得发亮,地下只有一些水塘,没有一点尘土,行人也不多。又静,又干净。想着到还早呢,过了红山头不远,车却停下了。两扇大红门紧闭着,门额是国立清华大学西山牧场。拍了一会门,没人出来,我们正在没奈何,一个过路的孩子说这门上了锁,得走旁门。旁门上接着牌子,“内有恶犬”。小的时候最怕狗,有点趑趄。门里有人出来,保护着进去,一面吆喝着汪汪的群犬,一面只是说,“不碍不碍”。过了两道小门,真是豁然开朗,别有天地。一眼先是亭亭直上,又刚健又婀娜的白皮松。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谁爱看?这儿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方八面都来得好。中间便是松堂,原是一座石亭子改造的,这座亭子高大轩敞,对得起那四围的松树,大理石柱,大理石栏杆,都还好好的,白,滑,冷。白皮松没有多少影子,堂中明窗净几,坐下来清清楚楚觉得自己真太小。在这样高的屋顶下。树影子少,可不热,廊下端详那些松树灵秀的姿态,洁白的皮肤,隐隐的一丝儿凉意便袭上心头。堂后一座假山,石头并不好,堆叠得还不算傻瓜。里头藏着个小洞,有神龛,石桌,石凳之类。可是外边看,不仔细看不出,得费点心去发现。假山上满可以爬过去,不顶容易,也不顶难。后山有座无梁殿,红墙,各色*琉璃砖瓦,屋脊上三个瓶子,太阳里古艳照人。殿在半山,岿然独立,有俯视八极气象。天坛的无梁殿太小,南京灵谷寺的太黯淡,又都在平地上。山上还残留着些旧碉堡,是乾隆打金川时在西山练健锐云梯营用的,在阴雨天或斜阳中看最有味。又有座白玉石牌坊,与碧云寺塔院前那一座一般,不知怎样,前年春天倒下了,看着怪不好过的。可惜我们来的还不是时候,晚饭后在廊下黑暗里等月亮,月亮老不上,我们什么都谈,又赌背诗词,有时也沉默一会儿。黑暗也有黑暗的好处,松树的长影子阴森森的有点像鬼物拿土。但是这么看的话,松堂的院子还差得远,白皮松也太秀气,我想起郭沫若君《夜步十里松原》那首诗,那才够阴森森的味儿——而且得独自一个人。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从前人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真有点儿!云越来越厚,由他罢,懒得去管了。可是想,若是一个秋夜,刮点西风也好。虽不是真松树,但那奔腾澎湃的“涛”声也该得听吧。西风自然是不会来的。临睡之时,我们在堂中点上了两三支洋蜡。怯怯的焰子让大屋顶压着,喘不出气来。我们隔着烛光彼此相看,也像蒙着一层烟雾。外面是连天漫地一片黑,海似的。只有远近几声犬吠,教我们知道还在人间世里。

万仙山游记散文随笔

8月8日晚9点,我在家附近上了驴群租的大巴车,开始了河南万仙山两日游的行程。第二天早上7点钟左右,我搭嫌销们抵达辉县万仙山景区的大门口。此时天已大亮,万仙山景区天色阴沉,下着雨星。我们一下车,只见太行大峡谷两侧,峭峰林立,云烟缥缈,宛如仙境。我心里叹道:万仙山,名不虚传。进入景区,我们在南坪一家农家乐住宿餐饮。早饭后,领队带领我们沿着谷底公路徒步去游览郭亮洞。绿树丛中的盘山公路曲曲折折,如果一直沿着公路走,路途比较遥远,于是我们取直道改走石阶路,登山攀高到达郭亮洞的东口。郭亮洞全长1250米,宽6米,高4米,看似普通平常,如果在今天施工,打这个洞也许算不上什么。但在四十多年前靠人工和炸药开凿就相当艰难了。洞内游览车与游客夹杂着穿梭往来,颇为热闹。洞穴公路外壁上还开了35个天窗,当初是为了采光和往洞外扔废石方便,现在却成了游客观光的方便之窗。我站在一个窗口下,往外看去:对面峭壁层岩,直立如削,那上面点缀着的一丛丛一簇簇青翠的灌木又为峭壁增添了几分秀美之气;绝壁之上烟笼雾绕的青山峻峰,仙气袅袅,如在天上。如果将它们完整起来看,简直就是一幅雄奇秀美的山水画。出了郭亮洞,离洞西口不远处的路知游边有块石碑记载了郭亮洞开凿的情况。从碑文上了解到,郭亮村原本仅有几十者猛户人家,几百口人,1977年以前,这个村庄的百姓几乎与外界隔绝,村里仅有一条祖辈留下的悬崖上的天梯小路与外界相通。由于天梯高、窄、陡、险,常有乡亲失足摔伤或丧命。1972年农历2月,在村党支部书记申明信同志的带领下,村里挑选了13名身强力壮的好汉,开始了郭亮洞的开凿。经过5个春秋的艰苦奋战,终于打通了郭亮洞。郭亮洞被誉为挂壁公路,人间奇迹,世界上最奇特最著名的18条公路之一。郭亮碑左边的峡谷内,一池长条状的碧水像块翠玉落在峡谷内,这是郭亮人民于1975年自力更生建成的一座小型水库。水坝高39米,长31米,蓄水19万立方米,成为太行山上最高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被誉为天池。天池最深处达到62米,水从坝顶外流形成壮观的天池瀑布。进了郭亮村,领队说,往西一两公里处,有个怪泉,名叫喊泉,顺着路直走就能到达,你们去看看吧。我在这里给大家安排午餐。于是我们沿着公路往喊泉方向而去。小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停了,但天仍然阴着,山峰上的云雾尚未散去。我们一边浏览着峡谷两侧的仙山美景,一边欣赏着路边若干叫不上名字的野花与古木,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心里装着满满的惬意与幸福。有驴友说,真得感谢今天的好天气,不然烈日当空,再美的景致也让人感觉不爽。走了大约一公里多的公路,又攀登了数百级的石阶,远远地听到众人一齐喊叫的声音,我知道离喊泉不远了。喊泉所处的位置三面环山,壁立千仞,呈半瓮状。与别的泉不同的是,泉眼挂在离地面20多米高的谷壁上,泉眼周遭还长了一些胡须状的草棵,泉水流下来呈喷淋状,而且还能根据声音大小影响泉水流量,十分奇妙。一些游客站在喊泉下面仰面一齐大声叫喊,随着喊声,泉水哗哗筛下来,砸在石板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喊声越大,泉水越多;喊声越小,泉水越少,怪诞有趣。据介绍,这是由于岩层的特殊结构而形成的,与声波影响水量变化有关。关于这喊泉还有个传说:九仙女来此游玩,向龙王要水淋浴。龙王不敢怠慢,就随手拔下几根胡须粘在石壁上充当莲蓬头,果然效果很好。因泉水流量受声音的影响,可大可少,喊泉因此得名。离开喊泉,按照景区路标,我们又往红龙洞方向而去。中国不愧为龙的故乡,很多的景区内的一些洞穴、水潭皆与龙攀扯,什么龙潭、龙洞,多不胜数。我们爬了上百级的石阶,来到了红龙洞的下方,但洞口悬在离路面十几米的高处,须再爬几十级陡峭的石阶才能抵达。我们一起登上来的几位驴友似乎对红龙洞不甚感兴趣,仅瞥一眼便继续往前走了。我犹豫了下,对这个洞穴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个“红”字。各地的'白龙洞、黑龙洞、黄龙洞等屡见不鲜,唯独红龙洞尚未见过,就觉得好奇。现在红龙洞近在咫尺了再不上去看个究竟,岂不遗憾?我与一位女驴友一起爬上去。洞高两米多,宽不过三米,比较深,没看出洞有什么独特之处。洞里面乱石遍地,洞壁上像是有一些钟乳石之类的东西,但多遭到了毁坏,仅留下痕迹罢了。一块石台上摆了一个木牌位,没看仔细供奉的哪一位神仙。洞里也没一位游客,静得有点吓人。女驴友不敢进,站在洞外看了几眼觉得没什么意思就下去了。我进入了洞内四五米深处,见里面黑黢黢的,深不见底,一股凉气冷飕飕地往外冒,有点瘆人,乃止步,赶紧出洞。沿着石阶追赶前面的驴友,及至追赶上又到了一处洞穴下面。洞外面有个较大的牌子,上写“白龙洞”三个醒目大字,旁边还有照片及其简介。看了白龙洞介绍,里面无非就是些石钟乳之类的石灰岩洞穴景观罢了。如果免费,可以一看,但花十五元买门票才能看,大家觉得类似的洞穴见得多了,不值得,乃放弃进洞,开始往山下走去。午饭后,太阳出来了,虽然有点烤人,但峡谷内不缺风,所以也没感觉到多热。太阳一出,云雾散去,峡谷两侧的座座山峰立刻露出了真面目。山峰一座连着一座,有的几乎连在了一起,形成了峰丛,险、峻、秀、奇皆备,景色十分迷人。下午一点半,大家继续观光游览。领队说,我们先去参观天梯,然后回来去观景台看挂壁公路,再沿着天路观光回南坪。这条路线比较远,大约有十几公里,弱驴就不要走这条线了,还走郭亮洞原路返回南坪。领队说完,大家就沿着公路往天梯方向出发了。从郭亮村到天梯是两公里的天路,路就在绝壁之上,有观光车通达。我们多数驴友都是徒步去的。沿途观赏着峡谷风光,比坐车走马观花受用多了。两公里的路,一会儿就到了。路边有块牌子上写有“天梯”二字。原来天梯就是从绝壁顶端通往峡谷底部的一条石阶路。据介绍,天梯长达百米,有720级台阶,最宽处1.2米,窄处仅40公分,是未打通郭亮洞之前世世辈辈郭亮人进出村子的唯一通道。因上下艰险,常有伤亡事故发生,百姓便称其为天梯。景区虽然设立了提示牌,禁止游客通行,却并未设立阻拦栅栏,游客自由上下,通行无阻。眼前的天梯仅能见到一小部分,几十级而已,下面大部分曲曲折折的石阶被灌木丛遮挡都是看不到的。我试着下了几级,就不敢下了。有几位驴友商量着从天梯下去,抄近路回南坪。现实是我们晚饭都快吃完了,这几位驴友才返回南坪。他们本来想走条捷径,结果却适得其反。看来不熟悉地理,想当然决策是靠不住的。当然这是后话。我们原路返回到了郭亮村,过了红石桥,到了峡谷南岸。红石桥是一座石头桥,很早的时候是用几根木头架设的简易桥,便于村民南北来往。后来来了八路军,见村民过桥不便,便与乡亲们一起修建了比原来的木桥更坚固且安全的红石桥。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看似不怎么起眼的红石桥依然屹立于郭亮村的峡谷上。近年来,红石桥又多次进入影视剧的镜头里,成为了一处著名的景观桥。观景台位于谷崖边上,绝壁顶端,稍凸出崖壁一点,虽有栏杆围护,但胆子小的人可能都不敢踏上去。我站在观景台上,俯瞰郭亮洞,只见35个天窗开在数十米高的绝壁上,一字排开,有的天窗大点,有的小点,透过窗口可以清楚地看见洞内车辆游客熙熙攘攘的场面,给人的感觉除了壮观就是震撼,此外我再也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描述了。有人将郭亮洞称为“挂壁公路”,我觉得这个比喻再贴切不过了。一个“挂”字,将其险、奇、秀诸多内容都包含进去了。东面谷底那条通往郭亮洞东口的盘山公路在绿树丛中像五六个扁长的白“S”清晰可见,令人惊叹。峡谷西边从“天池”下来的水,形成一道柱状瀑布挂在绝壁上,远眺就像一幅静态画儿似的。沿着天路,我们边走边欣赏脚下的太行大峡谷美景,真是大开了眼界。走累了,大家就坐在公路边石台上歇息一会儿。走了大约十几公里,天路突然拐了个180°的大弯儿往绝壁下谷底蜿蜒而去。我们刚拐过弯儿开始下峡谷,忽然像是大瀑布的轰鸣声闷雷似地传过来。循声望去,原来确有一道瀑布在离我们不远处直接跌下七八十米深的谷底深潭里,十分壮美。我在公路上只能看到瀑布的侧影,于是一边顺坡路往谷底走,一边观看瀑布,并忍不住不时地拍摄。到达谷坡中部时,才是正面观看拍摄瀑布的最佳位置。我翻看拍摄的照片发现,无论从哪个位置拍摄的,瀑布都很壮观。下到谷底,我赶到瀑布近前,仰观瀑布,只见飞流从天而降,水沫乱飞,如利箭四射,气势如虹,一股带着潮湿的凉风直扑面而来,令人顿觉清爽无比。见水潭西边石壁下有块石碑,我想过去看看。但瀑布的飞沫很大,过去比较危险,乃作罢。问水潭边上坐着的一位当地老太太,才知道这处瀑布叫通天河瀑布。瀑布西边绝壁上还有几位攀岩者悬在绝壁上,他们一边攀岩,一边赏瀑,也够潇洒了。同时,别人一边赏瀑,一边赏攀岩者,也是一种享受。沿着公路在谷底行进,通天河大瀑布的轰鸣声渐渐地远去了。相比大瀑布,路边溪流的淙淙声就温柔得多了。听着山溪与蝉的合唱,正在沉浸其中,忽见谷坡上绿树丛中一股清泉急湍而下,似乎还带来一股清风,甚为凉爽。山泉水甚盛,浪翻波滚,流瀑堆雪,别有韵味。回到南坪,尚未进农家乐,一位驴友说,我们肯定是第一波返回的。我应了句,还有谁能比我们走得更快?!进了农家乐,我们都傻了眼。原来还有两位驴友比我们先到一步。我心里感叹:所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这绝不是一句瞎话。晚上,我们一桌吃饭的几位驴友买了一沓当地啤酒品尝。几瓶啤酒下肚,我便有点微醺,乃作罢。今日徒步走了二十几公里的路,略感疲惫,便洗个澡,枕着山溪,早早休息。第二天早晨一觉醒来,天已大亮。我起来洗漱了,到室外散步。早晨的南坪,空气清新,景色别致,清凉宜人。农家乐门前就有条山溪,溪流汹涌,浪花如雪,哗哗的声音十分响亮。我沿着山溪转悠,忽然看见一座亭子,亭名叫日月星。到近前一看,里面有块石头,正是日月星岩。这块石头不大,呈淡红色,高1.28米,宽2.38米,厚1.07米,上面日、月、星三个星体形状均自然生成。太阳浑圆中间还有个圆心,月亮呈月牙状,又像把镰刀,日月周围有许多晶体状的石英就像星星一般,真乃天下奇石,十分蹊跷有趣。据当地人说,台湾一老板相中此石,欲出高价购买,但被精明的南坪人拒绝了。早饭后,我们跟随领队去丹分沟和魔剑峰游览。也不知道领队出于什么考虑,他说,去磨剑峰必须达到强驴标准才能去,弱驴就不要去了,因为路太远了。他这么一说,许多驴友都不敢去了。但还是有不少人要求去看看。领队又说,也不要紧,如果实在走不动了,还有游览车可以买票乘坐。沿着公路走了大约有一两公里,开始走石阶路。身边谷底的溪流哗哗地流淌着,一直陪伴我们到了黑龙潭。只见黑龙潭瀑布从40多米高的峰顶凹处飞泻而下,汹涌澎湃,无论是水量还是气势均可以与通天河瀑布相媲美。接着登上了谷壁的栈道,在进入丹分峡的空中栈道上,回望黑龙潭瀑布,只见瀑布像决了水坝一般汹涌而下,轰然作响。据说今年河南遭遇大旱,而这里的水却甚为丰盛,简直令人不可思议。瀑布下面的水潭呈圆形,碧绿如藻,水流溅落激得水潭像一锅沸腾的开水一般翻滚着,场景令人十分震撼。丹分峡比较狭窄,最窄处不过三五米,栈道下面溪流潺潺,两壁红岩凹凸有致,青檀点点,凉风习习,分明是太行峡谷风情画的小型张。到了峡谷中段,我们没有沿着栈道继续往前,而是顺着栈道攀登上崖顶,出了丹分峡。崖顶就是盘山公路,大家歇息一会儿,继续沿着盘山公路前进。我们沿着公路仰望北侧的绝壁公路。有人说,那就是郭亮挂壁公路。也有人说不是,现在太行山类似的挂壁公路太多了。多数人倾向于是郭亮洞,因为我们还没有离开万仙山景区,不可能是别的地方。在峡谷内盘山公路上仰望郭亮绝壁公路,感觉车辆穿行于绝壁中间就像在空中玩杂技似的,惊险刺激,震撼人心。我们沿着盘山公路又走了十余公里,见到一处指示牌,指示牌上写:磨剑峰2000米,南马庵1200米。我们知道离磨剑峰不远了。到了南马庵村,沿着路标找到下峡谷的天梯。天梯十分陡峭,坡度大约有七八十度,开始是石阶,后面是铁板栈道,两边都有扶手,只要小心点,安全没有问题。下到半壁,磨剑峰瀑布溅落入水的响声远远地传到了耳朵里,可惜只能闻其声,不能见其形,令人心急。下到谷底,终于见到了磨剑峰瀑布的雄姿。瀑布从100多米高的峰顶挂下来,水量虽不及通天河瀑布、黑龙潭瀑布大,却也少不到哪里去,是名符其实的万仙山第一高瀑布。瀑布不是直接跌入水潭里,而是跌在接近水潭的崖壁上,水沫四射,人还未靠近水潭,身上就被水沫溅湿了,透着阵阵凉意。潭水外溢,形成了二道瀑布,只是瀑布落差仅有几米,气势就差得远了。峡谷内四面环山,像一个大瓮。原以为像这样的地形,“瓮”底应该闷热不堪,不料却凉风习习,舒爽如秋,是夏日纳凉的绝佳之处。“瓮”东面有一个狭窄的出口,这就是神龙峡。两边谷壁相距不过七八米,站在峡谷栈道上仰望天空,仅有一绺天空像道蓝杠似的。我们沿着栈道出了神龙峡,磨剑峰瀑布的声响好像还在耳际回荡。

热爱台湾的美食,热爱台湾的风景,热爱台湾的综艺节目,...(包括日月潭、阿里山、垦丁,只要有7-11),不要取...耽误了不少时间,因此选择了打车从101大楼到师大夜市...更多信息请直接复制网址aseer.cn打开网站查看更详细内容,或者百度搜索aseer找到aseer.cn网站点击进入

台湾游记美文(蜀南竹海游记美文)

句子推荐

Copyright © 鼎文句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20038372号 Power by ZBLOG版权 美文摘抄,高中800字作文,初中作文,读后感,日记,经典语句,经典句子,诗句大全尽在鼎文句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