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妆美文
发布时间:2023-03-01 文章标签: 孔子 作者:yanzhuang 阅读(3)
遗失的花马甲情感美文遗失的花马甲情感美文,生活中,有些人会常常接触到情感美文,而情感美文的内容形式是非常丰富的。好的情感美文能让人们学到许多道理,下面是关于遗失的花马甲情感美文!遗失的花马甲情感美文127年前,我曾拥有过一件斑斓的花马甲。那时我还在棕榈掩映的校园里,做着绮丽的梦。在清风一般的青葱岁月,连忧伤与哀愁都是美丽而幸福的。不知天多高,不知海多远,在满天星辰的夜空下,做梦的少年。那其实就是27年前的我的真实写照。27年前,在川西北有一片古老的丘陵,在丘陵的边缘有一座古老的小城,在小城之南有一个古老的学府,在学府古老的棕榈树旁有一个年轻的我。单纯、热烈的少年,酷爱读书和涂抹一些不着边际的文字,更喜欢在星子与清辉的静夜,托腮望远,绮梦萦绕,异想天开。拥有一件花马甲的愿望,像倏忽而至的灵感,毫无来由的进入我的头脑,并深深打动了我。我像怀着一个秘密一样,有着忐忑的窃喜、激动和幸福。我是节俭的,27年前的清贫少年没有奢侈的条件和权利。然而我终于经受不住那种拥有的强烈念想和欲望。我用了整整一个周日,花掉了我两年多的积攒,寻遍了小城的每一个角落,好不容易才找到我想要的那种绚烂而不张扬的绒布和浅灰丝质的衬底。那个只裁剪过老式马褂的老师傅,按照我的思路、设想和千叮万嘱,一丝不苟,如临大敌。经验老道的裁衣匠,历时三昼两夜,总算诚惶诚恐地将我“重金打造”的花马甲缝制完成。美轮美奂,完全是我在头脑里触摸过无数次的样子。柔软而灵性的绒,华丽绽放的花朵,黛青旁逸的叶蔓,熨帖周密的温情,那怎是一件庸凡的衣饰,简直就是一件梦寐以求的艺术品,出自我的倏忽创意。一件净白的衬衣,罩上一件独一无二的花马甲,让一个翩翩少年体味到了飞翔般的快乐与满足。花马甲像一只精灵般的蝴蝶,飞临我的生命,照亮了我的青春,点燃了我的激情,并给我带来了连连好运。我写的那些句子开始印成墨香的铅字,其中的一首就叫《花马甲》。我穿上花马甲,与一个叫花er的女生合跳了一支名为《扬帆》的双人舞,居然获得大奖。因为花马拆激竖甲,我邂逅了一场雪一般美丽的初恋,品尝了人生的初醉与晕眩般的幸福。甚至毕业时,如愿以偿地去到了那座我心之所向的遥远而美丽的城市,我也将这种好运归功于我视若珍品的花马甲。在毕业歌的袅袅余音里,我怀着神圣的心情,怀着遥远的期待与隐密的心跳,踏上那列横穿丘陵通向北方以北的火车,奔赴我的异乡之城未来之城,然而我却在这希望之旅中,意外丢失了最心爱的花马甲。那一铅纳列从20世纪90年代初一路呼啸而来一路呼啸而去的老式火车,不仅带走了一直陪伴我的花马甲,也带走了我长达十余年的校园生涯,带走了我梦幻一般的青春岁月,也似乎带走了我昙花一现的天才般的奇思妙想。花马甲的遗失,仿佛一种华丽的告别,氤氲着一种淡淡的感伤情怀。站在27年后,站在这座我早已熟悉且不再令我心跳的城市,站在这弥漫绿色藤蔓的窗棂前,聆听雨打碧叶的细碎之音,遥望城市里匆忙而朦胧的雨景,那种隐约的哀伤和深深的缅怀,又渐次涌上心头。早已遗落在历史深处的花马甲,会偶然从记忆里跳出来,虽然是惊鸿一瞥般的回闪,却让我有些灰暗的眼神,绽放出短暂的光芒。遗失的花马甲情感美文2没事的时候老爱看中央二台的《购时尚》,它是央视第一档以“时尚重塑自我,自信改变人生”为主题,围绕时尚设计的全新原创大型时尚消费真人秀节目。节目邀国际国内时尚界顶尖的服装设计师、造型师、彩妆师、心理专家等,组旅大成专家团队,重新塑造选手形象,观众呢可以通过荧屏看到丑小鸭如何化身为白天鹅。每看完一期,我都会和轩讨论一番,甚至会辩得脸红脖颈粗,她是一个很潮的人,也是一个很臭美的人,老听她说不化妆出不了门,不做护理脸不嫩,不按摩浑身疼,不去K歌压力大,听她叨叨。我都觉得我活着也就仅仅是活着了,感觉自己好久以来就是素面朝天面世了,脸呢一根黄瓜就搞定了,五音不全难登大雅之堂,忙忙碌碌的也就剩生活了。和她相比,那气质那生活都差十万八千里了,她老说我是她的镜子,我可以使她理智地消费;可我却觉得她才是我的镜子,可以让我睿智得不去消费,呵呵,想到轩看到我的心里话后会不会想痛扁我呢,不过她的消费经足以使我避免绕弯路,前车之鉴为我省了不少事。既然是丑小鸭变天鹅,那么就得彻底地把一个人从发型到妆容,从衣着到习惯都来个大改变,我喜欢看她们变身后的美丽,但我更能读懂她们对过去一些不舍的情愫。每当看到主持人高博要将一些大家似乎以为决定丑小鸭性格的物件放入风筒时,丑小鸭都会流下难过不舍的泪,这在大多数人看来都会觉得太夸张,都会说至于吗?至少轩就说过,而且还不止一次,呵呵,轩又该给我训面了。我对轩说过,我能理解,而且我特理解,她老要问我缘由,三言两语我也给她说不明白。所以,我就想写这些话给她看,或许她会明白,因为我们毕竟是一个年龄段的人,或许她不会明白,因为她觉得给自己最好的,就是对自己最好。我的衣橱里有一件马甲,说出来也不怕大家笑话,我这件马甲有整十个年头了,呵呵,自己都觉得很老了呢!不过我对它的感情可都在这十年里,每年的春天,秋天,冬天,在家里,我都会穿它,尽管它有破损的地方,尽管它只能裂着穿了,但我还是很喜欢穿它。衣橱里的.衣物更新很快,有些丢弃了的衣服也只有在照片里才能看到,而有些甚至忘了它们是陪着自己走过春夏秋冬。十年间丢弃的衣服数不胜数,但唯独这件马甲,在心里,压根就没有想过我要丢了它,或不穿它,有时候它也惹争议,因为它的存在,我没少让老公挤兑,他老说我一件衣服穿十年是奇迹,都能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可我不理他,他不懂,我说了他也不懂,因为他没有过过苦日子,他没有享受过在特贫穷的时候得到一件东西的那种震撼。我有,这件马甲就是我人生起步的见证,也是我美好人生的开端,它的存在印证了我的过去,我的经历,我的平凡而又壮丽的生活。十年前,我第一次创业,尽管收入很微薄,但我很开心,我用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的生活。我用单薄的身体扛起摆脱命运的大转盘,省吃俭用在陌生的都市打拼,看着花花世界,看着弥虹灯光,那些都不属于我,属于我的只有用双手创造自己的花花世界。小时候穿的都是妈妈自制的衣服,布鞋,妈妈去世后,也没人给做了,父亲就在集市买一些旧的衣物穿,买十块钱一双的白色钉钉鞋,一双鞋能穿一年呢,黑了呢,洗过后放两张白纸一起晾干,破了呢!用白线网着还能穿,就是太薄,冻脚,一个冬天下来,脚都冻肿了,年末在家。每天晚上用糜草水洗,要不然又红又肿的脚丫子,会钻心的痒痒,会钻心的痛,现在想想都记忆犹新。那时的我知道怎么从地里刨药材,知道怎么捋柠条籽,知道用这些东西去换钱,可那时的老公已经懂得怎么从家里小卖铺涮东西,去学校卖给小朋友,差距是根深蒂固的。所以,给现在的九零后讲过去,难怪他们会不屑一顾,嗤之以鼻呢。赚到一点钱后,我也不敢去奢侈,毕竟杯水车薪,能做的也就是让自己吃饱,穿暖,能去走动亲戚,那时的口头禅:步行走遍天下,没钱寸步难行。天冷,可没太多的钱置办更换的棉衣,尽管那时候一般小商场东西很便宜,可我也觉得贵,榆林老早之前就有中山和体育商场。那个时候老去这两个小商场去买衣服,我的那件马甲是在体育商场买的,十五块钱,买了后穿着很暖和,也很开心,毕竟是自己给自己买的第一件衣服,颜色也很喜欢,样子也觉得不赖。不过现在,再也看不到原来体育商场的影子,因不久之后就建世纪广场了。关于对体育商场的影像也只有看到这件马甲,说起这件马甲的时候才会在脑海里出现。一件该淘汰的东西或许对现在的生活没什么太大的作用,但它却承载着过去的记忆,过去的影像,尽管它平凡的不能再平凡,不可能变成古董,也不可能身价翻番。可至少,在我们的生活里,该有一些过去的东西存在的空间,面对现在的幸福,想想当年的打拼,是不是很知足呢?面对现在的生活,想想当年的苦,是不是很欣慰呢?
《论语·八佾》有一段著名美文。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悉好雹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文章绚丽,一波三折。字面上好懂,其实不然。从东汉开始,人们一直误读。请看关键句“绘事后素”,[魏]何晏集解引东汉郑玄注:“绘画,文也。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
郑玄注之后,[宋]邢昺疏文进一步阐释:“案《考工记》云:‘画绘之事,杂五色。’下云:‘画缋之事,后素功。’是知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文章也。”
疏文引入二句《考工记》文字,确属孔子说“绘事后素”的原始依据。有据可查,似乎不用怀疑其正确。
怀疑仍在。郑玄注“绘事后素”根本不符合绘画操作实际,更难配合通读“素以为绚”的妇女彩妆,以及诗乐也不可能在“礼后”。[宋]朱熹的《论语集注》不从,他另行注释“绘事后素”:“‘绘事’,绘画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考工记》曰:‘绘画之事,后素功。’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
郑玄的先布众色后勾白线,众色先于素;朱熹改为先粉地后施五采,五采(众色)后于素。先于素变后于素,改动很大。朱熹之后还有人引用“白受采”助其言,似可联系理解“素以为绚”。不过,睁帆朱熹的创新也不符合绘画操作实际,素为粉地不能服人。
清代凌廷堪不客气地写道:“朱子不用旧注,以‘后素’为后于素。于《考工记》注亦反之,以‘后素功’为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近儒皆以古训为不可易,而于‘礼后’之旨,则终不能会通而发明之,故学者终成疑义”。
凌廷堪等清代儒家重礼学研究,子夏部:“礼后乎?”孔子给予崇高肯定,“绘事后素”的“素”指礼,主旨十分重大。若按朱熹的创解,礼为一张白纸,重大意义没有了。
虽然如此,后于素有合理处。元明的科举考试都用朱熹的《论语集注》为标准,影响至今。今日的教育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定书目《论语通译》注释“绘事后素”:“‘绘事’,画画。‘后’,后于,在……之后。‘素’,白地子。意思说:画画总是先有个白地子,然后才能画。一说,女子先用素粉施面,然后才用胭脂、青黛等着色,打扮得漂亮”。
仍是照朱熹注释写的,其全文今译难读:
子夏问道:“‘美好的笑容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黑白分明眼珠转啊,粉白的脸庞着色化妆绚丽多彩好袜桐打扮啊。’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先有了白地子,然后才画上画。”(子夏)又问:“(这使我想到,)礼节仪式是不是在(仁德之)后呢?”孔子说:“能阐明我的意思的是你卜商呀!现在开始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今译作者因关键的“绘事后素”造成的掣肘,“礼后乎”以下尽力补救礼仪仁德,真是用心良苦。我查过今日书店的《论语》白话译本,大多取朱熹说,仍属误读。请看一版、再版的李泽厚著《论语今读》的译文:
子夏问道:“‘美的笑容,酒涡微动;美的眼睛,黑白传神;洁白纸上,灿烂颜色’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先有白底子,而后才绘画。”子夏说:“那么礼在后?”孔子说:“启发我的是你呀,这样才可以与你讲诗了。”[5]
礼在后不译,他在《记》中表示不同意定论“仁内礼外”或“仁先礼后”,“我以为,礼乃人文,仁乃人性,二者实同时并进之历史成果”,想说什么?不懂。何况师徒问答,与礼对举的不是仁。“素以为绚”指妇女,译文说成白纸画颜色也明显不合。
久攻不下。让我们先放一放,另起头。
相关联的《周礼·考工记》的“凡画缋之事,后素功”。确为“绘事后素”的母本,让我们观注它。不过,这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也肇端于郑玄注:“素,白采也,后布之,为其易渍污也。不言绣,绣以丝也。郑司农说以《论语》曰:“缋事后素。”
郑玄(公元127—200年)字康成,兼通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有东汉最大的博学家之名,遍注群经。由于他的权威性,画缋之事后布白采之说影响至深。因为后勾白线使五采显出形象,所以重要性超过五采。他其实是望文生义,曲解“画缋之事”,更不懂“后素功”,还弄巧反拙地猜测后布白采的原因是“为其易渍污也”。郑司农即郑众,先于郑玄注《周礼》,故引用。郑众以此言说孔子的“缋事后素”是对的,但在意义的理解上犯了相同错误。
“绘事后素”,就是“凡画缋之事,后素功。”
“绘事”即“画缋之事”。
“后素”即“后素功”。
这是明显的,无异议。工匠们的“凡画缋之事,后素功”早出,孔子的“绘事后素”晚出,理当如此。指明这一点很有必要。于是从早出的言论求解更有利。
为了能破解千古之谜,先分开追究:什么是“画缋之事”?什么是“后素功”?
从《考工记》出发破解这两道难题,才是正路。它的文句多,前文中就埋藏着答案,让我们找出来。
首先要明白,“画缋之事”,古今有别。郑玄时代他知道的“画缋”是美术的全过程操作,而古代的“画缋”,包括民间的“画缋”,仅限于美术的后半段工作,不是全过程。《考工记》的“画”专指笔涂五采颜料成采图,其“缋”是刺绣五色丝线成绚丽花纹,他们仅仅局限于设色操作部分。我联系民间的“画缋”说明《考工记》的“画缋”,好懂,因国为民间美术中一直保留了“画”为“涂采”,“缋”为“配色”的古老说法,同于“画缋之事”的“画缋”。
画和缋,《考工记》称为“设色之工”,一点也不含糊。指出“设色之工五”,并具体列出名称,“设色之工:画、缋、钟、筐、巾荒、。”即不同专业的画工、缋工、钟工、筐工、
巾荒工五种设色工。郑玄注中说“不言绣,绣以丝也。”他误将“画缋”作一词,这其实是两工,缋从丝,缋工即丝绣工。《考工记》还交待“钟氏染羽”,筐人阙,“慌氏涑丝”,后三工较为特殊,一般人不知。于是,设色五工被《考工记》简要地说成“画缋之事”,又被孔子直呼为“绘事”。全体妇女从事丝绣配色,是设色工中最庞大的一支队伍,简称“绘事”很恰当。
“画缋之事”“绘事”,设色工之事。《考工记》首先说“画缋之事,杂五色。”注意:“杂五色”——青、赤、黄、白、黑,正是专指设色操作部分。这之后才说“凡画缋之事,后素功”。如果不嫌啰嗦,此言等于说:凡是各个专业青赤黄白黑相杂的设色之事,全都“后素功”。素功先行,绘事在后,“绘事后素”,手工艺工匠口耳相传的对程序步骤的经验总结。
《考工记》使用的概念不孤,广泛见于文献,通行于社会,用于民间。例如《仪礼·乡射礼》:“大夫布侯,画以虎豹,士布侯,画以鹿豕。”侯为箭靶。《周礼·春官·司常》:旗物“皆画其象焉”。几个“画”字都是指画工设色,彩画布侯与旗帜,以完成作品。《尚书·顾命》描写公元前1004年周成王死时的灵堂装饰有“画纯”。何谓“画”?旧传:“彩色为画。”唐人孔颖达进一步阐释:“《考工记》云:‘画缋之事,杂五色。’是‘彩色为画’。盖以五彩画帛以为缘。”灵堂张挂的帷幕都“画缘”,即布帛边沿装饰彩色花纹。这里的传与疏都有正确,可见《考工记》来历久远。
《尚书·益稷》:“絺绣以五采,”就是缋。缋或作绘,从丝,絺即细线(不一定是蚕丝),绣为飞针走线操作,缋是统称。缋属于设色,今天民间绣女叫配色线。缋,绘同音同义,文献混杂使用,毫无区别。若从字面上看,缋从“贵”,绣品珍贵;绘从“会”,特指会集:杂五色。汉唐以来绘为通用字。
明白了“画缋之事”是设色,再问“后素功”?孔子的“绘事后素”,也推重“素”的功用。“素”指什么?这是全文的核心。
“素”义本色、底色、白色、无色(不杂五色),但此“素”用法特别,今日难见。肯定地说,“素”不是郑玄后布的“白采”,杂五色中已有白色颜料。也绝不是朱熹的“粉地”,一张白纸不值钱。细加推究,无论《论语》或《考工记》所言,“素”是思想真正乘重点。
当我们知道“画缋之事”为设色,那么无论画工设色、缋工设色,就要有人先起草图,草图无采色,称为“素”,在语言双声习惯上理当叫“素描”。素为黑色或单一色线描,素描纹样未完成,设计稿,也称白描(无采色,不是白粉勾线)。今日美术界通行白描,不再叫素描,以免与西方传入的油画素描相混。素是白描设计。《考工记》所记画工缋工只负责设色,自己不会起白描稿,白描稿靠传承稿本,另有专人学习应用。虽然正文中没有明确交待(有脱落阙文),很显然,白描稿是基础,技术要求高,民众尊为画师,先行一步,再交给画工设色,缋工设色,由他们完成创作。
在民间,设计木版年画墨稿的师傅地位崇高,以秘藏稿本作资料设计新样,人很少,而为年画涂彩的工人满街村。农村妇女织好白布等待游方的“花儿匠”来白描,再配色绣花。贵州农村难见“花儿匠”,大都找巧手要剪纸底稿,也有自己剪,或到场坝上买。中国南方各省剪的花样也是“素”——花样设计,半成品,功用不同于北方窗花,是完成品。
素有白描起稿以利设色的意义,可惜它处罕见。《国语·吴语》:“夫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旧注:“素犹豫也。履,行也。”豫通预,预先设计方案。此素如同预谋,预先谋及成事,然后照着方案履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正是白描稿的作用,履行以后获成事。
到了唐代,寺庙壁画盛行,《唐朝名画录》有“素龙”“绘事未毕”“设色未终”等记载,都是素为白描的直证。可见民间一直通用素为素画、白画、白描、粉本、画稿、画样,只是注经家们不懂。画圣吴道子白描,弟子工人布色,唐宋画史资料广为记载。吴道子自己称草图为粉本,大家都懂。
“后素功”:后于白描设计而获成功。
对工匠来说,在前在后计程序,原本不分高低贵贱,但从工艺步骤上也强调了素功的奠定性作用。而孔子的“绘事后素”素为礼,提升素描为第一功,绘事为第二功,有了等级。农业国家的礼突出等级。
考察到此,《考工记》的“凡画缋之事,后素功”。今译就很容易:凡是画工设色,缋工设色,都在白描起稿后而成五彩图纹之功。对于传统绘画来说,这其实是常识,至今民间美术普遍如此。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战国楚墓出土的绣品丰富精彩,目击者说:可以看到预先用淡墨或朱砂起稿的实物。素描在先,绣以五采在后。解放前,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大批白描画稿的发现,早已引起全世界注目。白描画样受到历代壁画工珍藏,有的还标明用色。
为了理解孔子的“绘事后素”,我们全力考察《考工记》,获得满意收获。现在回到《论语·八佾》子夏和孔子对话上,似乎好懂,“绘事后素”:绘画设色后于素描;其它文句跟上,浅层次通读已容易办到。必须指出,儒家师徒这次交谈大有深义,值得细嚼慢咽。他们讨论礼的意义,文采华丽,思想严肃,对于认识儒家是难得的教材,不能轻易放过。孔子弟子卜商号子夏,从民间几句婚礼歌开始的对话,两个来回,起伏跌宕,很有教益。但读时要抛弃《诗经》诗序和《论语》有关旧注,不受其限制,仿佛第一次见面,只就字面文句来理解。这是本文又一个主要任务。
《诗·卫风·硕人》为齐侯女庄姜嫁到卫国作卫庄公夫人,婚礼上,喜气红火的卫国民众尽情歌唱她无比美丽,俏妙动人。歌声富丽,生动感人,新娘新郎身份高贵,估计后来民间婚礼都流行演唱,借以表达客人庆贺之情。当子夏听到歌唱新娘“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时,心旌摇动,深受感染,情不自禁地问身旁老师:“何谓也?”这几句诗歌明白如话,不难懂,他是不知道怎么形容自己的美感,脱口而出“何谓也”?子夏从新娘心情喜悦,绚丽如花的角度提问,“素以为绚”重在“绚”,绚丽该如何欣赏?子夏问后,原以为老师必有同感,自会赞许。但主张文质彬彬的孔子看他忘乎所以,重“绚”轻“素”,偏于节庆形式外表,不给予支持。轻巧地用“绘事后素”作答,不温不火,暗含平素本质的重要性,而采色表现仅仅居第二位功劳。针对性很强,恰到好处。
比较出真知。“素以为绚”的素与“绘事后素”的素,同为素,同为基础,同是本质,同是决定性的原本形象,或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形象,或设色各异的白描形象。不过,小的差别在于“素以为绚”的素是女人生来的高妙形象,“绘事后素”的素是“后素功”,素描功第一位,设色功第二位。虽然“素以为绚”重在“绚”,但“绚”并不贬低原女人的天生形象,不为“素”“绚”排坐次,而只是锦上添花。答语“绘事后素”有坐次,“素”第一,五采绘第二。所以说孔子四两拨千斤,轻巧地纠正了子夏一时激动而自然流露出的偏颇。子夏一听“绘事后素”,老师强调后素功,立刻警觉,从感性回归理性。同时由素想到礼,想到儒家主张礼是立人之本,马上改问:“礼后乎?”引出新的戏剧性一幕。
礼为素!这其实是孔子当时还没有想到的,来得突然,所以高度肯定:“这是你的发明,是你卜商启发了我!从此以后我们可以共同讨论诗了。”教学相长,生动的一例。
礼为素,重在礼,“绘事后素”的主旨。仅就主旨而论,汉唐宋元明清二千多位注释家看法相同。无论他们怎样误识绚素绘事,总要拉扯到礼为素、重在礼上来,这是对的。子夏问,孔子答,两个来回,第一次是铺陈,第二次见精神,精神重在礼。孔子经常提醒弟子们重礼。《论语》篇中,《雍也》:“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子罕》有弟子说:“夫子循循然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颜渊》重见“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还进一步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类似的言论很多,可见子夏临场觉悟不偶然,仍是孔子平日教导的结果。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描写新娘的经典名句,三句来自民歌,可能《硕人》后出,女性一生最美时刻被精彩地唱出,活灵活现。天生丽质通过化妆、戴首饰、穿上花衣裳,立即变成阳光下的鲜花。民歌好懂,任何翻译都会损伤,所以我不译。孔子的“绘事后素”来自百工经验,概括精当,也令人叫绝!都是“博我以文”的文,民间分散知识。
《孟子·万章下》说:“孔子之谓集大成。”分散的原生态的民歌与手工艺知识在走向中华民族文化进程中,正是孔子“集大成”。见之于《八佾》的师徒问答事虽小,却生动、绚丽、真切、深刻地反映出这一伟大过程。
礼为素,那么与礼对应的是什么叫?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前引《论语通译》认为“礼节仪式对应仁德”,实属无赖,前人注释札记造成的。在孔子思想中礼就是仁,礼仁不成对。明摆着:礼为素,乐为绚;礼乐对举。令人惊异的是,我查过的所有注释均未言及!
孔子与弟子们熟悉民间画绘操作过程,“绘事后素”,素描直白,杂五彩后喜庆欢乐,可知素与彩对,礼与乐对。此乐为五彩美术,也为人心欢乐。再看“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婚庆活动,艺术会集,歌声四起,喜气洋洋,礼为素,乐为绚,礼乐成对。此乐为艺术音乐,也为人心欢乐(lè),艺术音乐(yuè)和欢乐二义,都是礼乐的乐,文娱属性。一切动人的欢乐喜庆都是礼的仪式,完成礼的需要;一切绚丽的五彩设色都是为了纹样,用纹样来说明礼的意义。
在孔子主张中,礼乐不分。礼别异,乐和同。因为春秋时期家族亲情势力大,集体人又少,自觉和同占上风,节日礼乐主导生活。国家行政和法律权威在秦汉以后大增,但仍用礼的名义,而乐的治理功能大减,所以集权国家的读书人难知小国寡民施行乐治的分量。
有了这样的基本认识,旁证好找。《孔子家语·论礼》:“古之人与上古之人,达于礼而不达于乐,谓之素。”礼乐相辅而行,无乐行礼,就好像未杂五采的素描。《礼记·仲尼燕居》也有:“不能乐,于礼素。”又有:“达于礼而不达于乐,谓之素。同于“素以为绚”和“绘事后素”的礼乐,文艺娱乐的欢乐人人自愿,并不看低乐的功用。子夏用民歌“素以为绚”三句,引出孔子的百工知识“绘事后素”;再用礼居前、乐居后的儒家思想提问,意外受到老师的高度赞扬。我们今天新解读懂了这段话,更意外地感到儒家学派的根在民众中间。
《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个“诗”不是狭窄的三百首《诗经》,是民歌,甚至是民间广义的口传知识,包括百工经验,所以我不加书名号。“兴”,兴起,一切知识兴起于民众口传知识。孔子汇集,并提高到礼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我以为这是孔子“集大成”的心得,民间文化走向民族文化的纲领,使农业社会传统礼乐与新的天下一家实现了无缝对接。